2021.08.23

浙江宁波奉化溪口蒋氏故居游记

编辑
天数:1 天 时间:11 月 和谁:一个人

2017年11月17日,下午,天下着小雨,我因工作出差驱车经过宁波奉化,于是就到溪口镇参观蒋氏故居。溪口镇境内文物荟萃,景点棋布,人文和自然景观交融,是一个美丽的江南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悠久,山川灵秀,文化底蕴厚重,近代这里又因是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的故里而蜚声中外,令世人瞩目。

 

我们在停车场把车停好,雨也停了,看来溪口真是一处风水宝地。从停车场沿着指示牌步行到景区,首先经过路边的武山庙。山门外的武山庙,系溪口镇张、单、宋、任、蒋五大姓氏之共同祠堂。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重修,族人祈祷神灵,保一方平安。清朝中末期,蒋姓子孙敷衍,蔚为大族,而其他几姓逐渐衰微,蒋姓成为溪口第一大姓,武山庙主事者遂以蒋姓为首,武山庙也演变为蒋氏家庙。蒋中正先父蒋萧庵在清末担任五姓族长时进行过一次大规模扩建。蒋介石在此接受启蒙教育,民国初年创办武山小学,蒋经国再次启蒙。因此武山庙就成了蒋氏故居的一部分。

 

武岭门是进入溪口镇的必经之路,因建在武山的山脊上而得名,扼古镇门户,原来还是一个小庵堂,里面几尊菩萨塑像,所以叫武岭庵,善男信女在这里烧香拜佛,庵旁摆放茶水,免费饮用,还有香客在这里歇息寄宿。蒋介石的母亲笃信佛教,常到这里念经拜佛。1 9 2 9 年,蒋介石在庵岭上拆除旧庵,挖低山岭,拓宽道路,其上建仿古城楼,两层3间,飞檐翘瓴,巍峨壮严,两面楼额各题“武岭”两字,正面为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所写,门楼内侧也有“武岭”二字,此仍蒋公介石所书,字体中规中距,颇见功力。为何于佑任题的武岭放在外侧呢?原来在1929年,武岭中学校长张明镐先请蒋题了武岭二字,于佑任题的武岭是后送来的。张明镐征求蒋的意见,两幅字如何摆法?蒋不假思索地回道:“于佑任是书法家,他的题字应放在外面。”文革期间,聪明的溪口人在武岭门楼“武岭”二字上涂了厚厚的石灰,上书“红卫”二字。红卫兵小将们只好望字兴叹,历史是严酷的,也不全为大人物意志改变的。历史终究是历史,历史终究会还历史的本来面貌。蒋介石亲笔手书武岭门内,只见三里长街与蜿蜒剡溪相依相伴,宛若世外桃源,仿佛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写的“武陵”景象。武岭路三里长街就是蒋氏父子从小生活的故乡。奉化溪口的蒋氏自称为“武岭蒋氏”,是因为溪口的环境风貌十分秀丽,可与陶渊明笔下的武陵桃花源媲美,且“武陵”与“武岭”两者为谐音,故名之为“武岭蒋氏”。蒋介石喜欢把自己的籍贯写成“浙江奉化武岭”;其中又包含着崇尚“武德”的意思。武岭门楼上原作民众阅览室,有走廊相通,雉堞围环;楼下中间门洞通道,供行人车辆出入,门墙砌粉红色块石。

 

既然见了于右任先生的字迹,便不由得忆起先生的《望大陆诗》来了,那是先生晚年在台湾岛上追思故国所作。“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言语朴质,蕴意却有无限沉痛,海外有人评论,谓其去国离乡之情直追《离骚》,这话虽嫌说过了些,然而于老先生与屈子相仿佛的心境,是大可以体会得到的。国有殇,而关山迢递,家乡何处?从一场昏沉沉的迷梦中醒觉,故乡已远在千里万里之外,纵使屋舍依然,花草无恙,亦是有家难归,最终仅剩了心底永久的创痛。

 

武岭门,路边左手侧有登山道通向小山岗,即武岭之‘岭’。在山顶上就是文昌阁遗址,原有的文昌阁始建于清雍正九年,至民国已破败不堪,民国十三年,在蒋氏倡议下重修完善,完工之日,蒋氏名之曰“乐亭”,阁前立有民国十四年甲子春(1925年)蒋介石亲自撰写的《宗人周泰武岭乐亭记》,记述文昌阁重修始末。周泰为蒋介石家谱之名,《乐亭记》原文:“武岭突起于剡溪九曲之口,独立于四明群峰之表,作中流之砥柱,为万山所景仰,不偏不倚,望之巍然。其独以武岭名者,殆取义于武德,即其地以况其所居之人耶!岭上古木参天,危崖耸立;其下有溪水潆洄,游鱼可数。牧童渔父徜徉其间,乐且无穷;其幽静雅逸之景象,窃比世外桃源无事他矣!而隔溪之绿竹与岭上之苍松倒影,水必澄澈皎洁,无异写真,其有岁寒君子之逸致乎!旧有榭阁,名曰文昌,规抚狭陋,无足以资游驻者。甲子春,余还土扫墓,见其楼栋欹斜,行将就圮,乃堪地绘图,亟思有改造之,吾兄锡侯欣然赞焉。爰董其事,命匠鸠工,建亭三楹。落成之日,属余名之。余以其位在山水之间,凡远方同志来游者,莫不徘徊依恋而不忍舍,盖无间乎仁与智,皆有乐于此也,乃取其义而名之曰:乐亭。甚愿吾乡同志朝夕游乐,顾其名而思其义。因观感而有所兴起,卓然以自立也,庶不负今日改造斯亭区区之意也夫!”全文区区321个字,将剡溪山水锦绣尽收其中,饱含作着对家乡山水眷恋深情,对修建“乐亭”之情意愿景,写的才情并茂,其真其趣、尽在行间表里,不失为“亭记”文章上乘佳品,堪与王羲之“兰亭序”、欧阳修“醉翁亭记”相蓖美,颇见蒋介石深厚的古文渊薮。盖因历史烟尘蒙蔽,长期以来让我们难得一觅其作为文人情怀的一面。远山寂寂、白云悠悠,斯人已去,乐亭长留。

 

穿过乐亭,就到了文昌阁,文昌阁初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起初规模不大,因里面供奉着“文昌帝君”像,故取名“文昌阁”。文昌帝君熟读诸子百家,酷爱书籍。日夜手不释卷,苦读攻书,成为人间文人的偶像,冠名“奎星”。所以。文昌阁又被称为“奎阁”,有“奎阁凌霄”之称,是清代溪口十景之一。过去溪口文人常到文昌阁里来叩拜文昌帝君,讨个吉祥,指望日后进身仕途,也是溪口“文昌会”、“文武会”、“锦溪书斋”诸会文人学士聚会的地方。清朝有位蒋氏宗人蒋廷秀,来到溪口文昌阁,凭栏远眺,口占一首:“巍巍百尺峙山邱,赢得奎光射斗牛,文薮由来锦溪胜,争看多士踏鳌头。”写出了文昌阁的壮观、秀丽。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望子成龙心切,且又信奉佛教,所以,常带儿子到文昌阁,跪在奎星前叩拜。蒋介石对文昌帝君十分崇敬。就在他第一次离家乡前,还跪在文昌帝君前祈求文韬武略。蒋公当初自书“其介如石”,挂于室壁,其意:为人刚直、公平。“其介如石”出自《周易》豫卦六二爻辞“中正自守,其介如石”,此卦之意:心志操守,坚如磐石。

 

蒋介石在外闯荡多年,从一个平头百姓,当上了孙中山大总统的参谋总长,成为左右风云大人物。1924年清明,蒋介石从广东回乡扫墓,登上文昌阁,对着“奎星”纳头便拜,弄得边上人好生奇怪。站在边上的蒋介卿笑道:“瑞元,溪口多少名士,只有你对文昌君如此虔诚,故有今日发迹。”蒋介石答道:“兄长,对佛,心诚则灵。诚者,信也,既信而不可变易。佛以不变而对人间万变。姆妈一生信佛,我岂能变易?”蒋介卿肚皮里没多少墨水,也没听出个所以然,只得点头称是。兄弟俩走走停停,见文昌阁楹栋倾斜,破败不堪,于是就出资请他的哥哥召集民工拆除重建,要他担任督工,资金全由蒋介石拨款。蒋介卿提出异议:“文昌阁为溪口人活动场所。要修理应当分摊经费,为何全由我蒋家尽担?弄不好吃力不讨好的。”蒋介石道:“兄长不必多言,我自有道理。”蒋介卿见弟如此坚决,欣然破土动工。

 

翌年竣工,文昌阁建成了一座两层楼阁式建筑,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块石垒台,青砖砌墙,飞檐翘角,梁架雕人物花鸟,廊饰花窗,阁顶悬红木宫灯。登阁观景,满目青山、烟市,风景分外迷人。文昌阁改建后,成为蒋介石的私人别墅和藏书楼。1927年蒋宋联姻后,蒋常携宋美龄来此小住。1939年底,6架侵华日机轰炸溪口,把文昌阁夷为平地,以后直至蒋介石离开大陆,始终是一片废墟。1987年,政府拨款,按原样重建,雕梁画栋,风姿胜旧,一楼为会客室,厅堂展示蒋介石夫妇的相关资料,二楼是蒋介石、宋美龄的卧室和起居室,恢复室内布置并展示宋美龄的画作,对外开放。在反映蒋氏故里文昌阁的美术作品众多,以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全国“画中华名人故居第一人”、著名画家拇指先生的《蒋氏故里文昌阁》最为有名。

 

文昌阁是溪口风水的精华,附近有钓鱼台、憩水桥、武岭潭,“碧潭观鱼”为清代溪口十景之一,清人蒋廷秀诗:“碧潭潭水水光浏,养得金鳞盈我眸。何必西歧有灵沼,依蒲依藻待人游。”溪口镇,东靠武岭,南濒剡溪,北靠雪窦山,水绕山环,景色秀丽。走进了溪口,一条波光粼粼的剡溪自西而来,剡溪源头,主流出于剡界岭,由新昌奉化境,称“剡源”。沿溪风光优美,剡源九曲为古代旅游胜地。九曲公棠以下称“剡溪”,由西向东流过溪口镇,横贯全镇,至东端,有武岭头和溪南山阻隔成口,“溪口”之名由此而来,便有了这千年古镇的名字“溪口镇”。剡溪,古书上曾曰:“东南山水越为秀,剡为面”。原来,浙东会稽、四明和天台三大名山在此盘结,其间百溪清流环绕,汇为剡溪。

 

从文昌阁西侧台阶下来,是蒋经国的别墅,座落在溪口潭墩山东麓,原名“涵斋”,又称“剡溪小筑”,建于1930年。由于当时所用材料石灰和水泥均称为“洋灰”,结构小巧,因而得名“小洋房”。小洋房背靠武山,面临剡溪,风景优美,环境清幽。西式三开间两层平顶楼房,前后都有天井,占地240平方米,建筑面积共310平方米,房顶阳台,四周水泥栏杆,可乘凉赏月,览远山近水。从小洋房出西侧门,有一条露天走廊连接乐亭、文昌阁,当初主要是为蒋介石住文昌阁时,便于使唤近身幕僚而建。小洋房住过不少国民党要员,西安事变后,侍从室主任陈布雷居此捉笔撰写《西安半月记》。小洋房还住过蒋介石的外籍军事顾问端纳。

 

1937年4月,蒋经国从苏联留学回国,蒋介石安排蒋经国偕妻方良、子孝文在此住读,一边补习中文,研读曾国藩家书、王阳明全集和“国文遗教”等著述,一边让他撰写《旅俄报告》,反省在苏联留学时打下的红色烙印,给儿子“洗脑”。蒋经国在日记里记叙为“涵斋”,略带调侃地把它比喻为“修练身心、增加涵养的书斋”。蒋经国住读时,楼上东首一间为蒋经国夫妇卧室,中间是会客室,西首那间充做蒋经国的书房。开启了其乐融融的中国式家庭生活。因蒋经国每次回溪口,这处山水相映、小巧洋气的房子,成了他们一家的住所,因此,人们通常把小洋房看做是“蒋经国别墅”、“蒋经国读书地”。

 

小洋房一楼里进有一块“以血洗血”的石碑,讲述了蒋经国母亲毛福梅遇难的历史。1939年,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轰炸溪口,毛福梅在丰镐房后门口不幸被炸塌后墙压死,蒋经国闻讯后急忙从江西赣州赶回溪口奔丧,他发誓报仇雪恨,悲愤中挥泪写下了“以血洗血”四个大字,表达誓报杀母之仇的坚定决心。刻碑立于丰镐房后门毛福梅遇难之处。溪口沦陷后,日寇做贼心虚,捣毁了这块碑石,现存的为1946年所重刻。凝结国难家仇的这块碑石,后被移至小洋房楼下。

 

武岭门北为武岭中学,武岭中学前身为蒋介石先生创办并命名的“武岭学校”,始建于1927年。武岭学校设置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从普通中学部到农职业部、从林场到农场到工厂,组织机构齐全,人称“小黄埔”。占地90余亩,环境一流,设施俱全,有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操场、餐厅等组成。武岭学校自创办以来,备受蒋家青睐。从1932年起,蒋介石先生亲任校长,另设校务长管理日常事务,后成立由宋美龄、蒋经国、蒋纬国、陈布雷、陈立夫、陈果夫等12人组成的校董会,宋为董事长。1948年1月,其所属的普通中学部定名为“武岭中学”。

 

武岭学校大礼堂,是学校的主要集会场所,所有的重要活动,包括校长蒋中正向学生训话、校董宋美龄做礼拜及49岁生日庆贺晚会都在这里举行。礼堂东侧墙基上嵌有蒋介石为该校题写的奠基石铭文。楼上是招待党国要人的高级寓所。楼下东北角有一间是蒋介石的办公室。武岭学校是蒋中正尊母遗训,耗资30万银元建造的,为民国时期优秀建筑,武山庙界下五姓族人免费就读,造福乡里。礼堂东面山边有一块巨大的岩石,刻在岩壁上的“武岭幽胜”四个大字也是蒋介石的亲笔所书。

 

从武岭中学出来,紧挨着就是蒋氏宗祠,祠堂门口牌楼上的横匾“忠孝传家”四字是蒋介石的亲笔所书,寄托了蒋介石对蒋氏晚辈的一种期望,也表露出他自己对儒家传统的敬慕之情。蒋氏宗祠建立年代久远,清朝康熙五十五年,属于溪口武岭蒋姓宗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在春节、清明等传统民间节日祭祖、家族修谱、演戏、聚众及举办其他红白喜事,曾进行一次大修缮,修缮式样、面积都没改变。1930年,蒋介石扩建故居丰镐房,把蒋姓三房的堂前也买进。地盘扩大了许多。当时,有人向蒋介石提出:“三房祖先安放在哪里?”蒋介石就拨出大笔资金建了一座新祠堂,面积超过他的故居丰镐房,且气势宏伟、壮观,相当有气派,族里人祭祖、看戏等活动都很方便,两边还有厢房,可供十多户族人居住。

 

新的蒋氏宗祠建好后,族长请蒋介石题写牌楼匾额。当时蒋介石正在看书,刚看到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的情节,拍案叫绝。突然,族长走了进来,对着蒋介石说:“族里老小都知您书法功夫不浅,特来请您题写宗祠牌楼匾额,打扰之处,请别见怪哟!”蒋介石连忙站起,扶他坐下,命人磨墨、展纸,询问道:“写什么?” 族长笑道:“你满肚文墨,爱写什么就写什么。”蒋介石放下笔,倒剪双手在房内踱起步子。走到桌前看到那本《三国演义》,想起书上写着关公的“忠、勇、礼、义、智、信”,不由眼前一亮--关云长的“忠孝礼义”不就是蒋家子孙需要弘扬的吗?他沉思片刻,觉得族人要以“忠”为本,只有忠,上对得起国家、祖宗,下对得起万民、子孙。为人者,不可不孝,知孝者,能恭奉先人,关爱晚辈,孝悌弟兄。主意已定,挥笔写下“忠孝传家”四个大字,递给族长。族长一看,连说几声好,忙将题词制成匾,挂在蒋氏宗祠牌楼上方,时时告示族人要以忠孝行事。不久,蒋介石亲自组织祭祖,大办酒席,宴请族人,并出资组织人员重修宗谱。同时,还请来戏班子,在“蒋氏宗祠”演了几个晚上的戏文,他亲自到场观看演出,溪口蒋氏族人着实热闹了一番。

 

蒋氏宗祠进门两侧有绿地,前方是个顶端带有双龙戏珠的仿古二层小楼,院内有圆柏,此为新祠堂,为安放三房堂前迁出的先祖神位而造,故又称“三房”祠堂。蒋氏宗祠是真正的原始文物,新祠堂的门柱上有两副楹联,外为:“三径竹阴绿环曲水、四封苍气红耀翠山”,内为“孝悌家声远,仁慈世泽长”。与所有宗祠的楹联类似,是叙述本族先祖的事迹。三径一句为汉代蒋诩的典故,四封一联为唐代蒋沇的典故,蒋诩以廉直而出名,因奸臣王莽执政,遂告病返乡,荆棘塞门,终身不出,他庭院中有三条小路,只与羊仲、求仲二位隐士来往,后来人们把“三径”作为隐士住所的代称。蒋沇,莱州人,为唐中宗时的太常博士蒋钦绪之子,博学有才名,官致监察御史,与兄演、溶及弟清四人,共有才吏之誉,享“四封”之名。蒋诩、蒋沇这两位都是历史上德高望重的蒋姓名人。

 

新祠堂的一楼摆设着蒋氏家族的历史陈迹,二楼是祭殿,可以了解蒋氏家族的历史。有蒋介石为父亲撰写的《肃庵府君行略》,为母亲写的《哭母文》、《慈庵记》等,还陈列有宗谱中对蒋氏祖孙三代的简述,宗谱也就是世牒,世牒在秦汉之前称作世系、世本、系本、牒记;之后称作族谱、姓谱、族姓谱、氏族谱、血脉谱、家谱、宗谱、世谱、谱牒、世系录、通谱、老影、家牒、家乘等,世牒是中国汉族最特出的文化遗产,与《国史》《地志》并称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在早的追溯是“蒋氏始祖迁入溪口前的世系图”,从一世祖蒋光到十三世蒋仕杰,非常清晰。元末蒋仕杰始迁至溪口。到蒋介石是第二十八世,蒋介石很在意自己的血统的,有其手书的《先系考序》,考证了溪口蒋姓的历史渊源。“左氏传云‘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我蒋氏出于周公,信而有徴。惟谱牒散佚,世系缺略,常以文献不足为憾。”其时,为一九四八年,蒋家王朝已经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他却仍延请了一批外姓高手帮助重修家谱,可见在他心中,家、国都有沉重的份量,都应承担起来,可惜的是,于家,他可谓光宗耀祖,建了祠堂修了宗谱,于国,却没有担当得好。

 

《武岭蒋氏宗谱》记录着从第二十五世开始的奉化武岭蒋氏排行五言四句:“祁斯肇周国,孝友得成章。秀明启贤达,奕世庆吉昌”。蒋介石的祖父为第二十六世,名为斯千、父亲肇聪,蒋介石的谱名是周泰,世牒中蒋介石亲笔记录了自己的世表部分:“周泰,原名瑞元,一名中正,字介石,肇聪次子,保定全国陆军速成学堂第一期肄业,考送日本振武学校毕业,高田野炮兵第十三团士官候补生,大元帅府参谋长,大本营参谋长,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陆海空军总司令,行政院院长,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国国民党总裁,国民政府主席,第一任大总统,清光绪十三年丁亥九月十五日午时生,光绪三十三年加入同盟会,民国十九年十月受基督教洗礼。配毛氏,民国十年出,为慈恩王太夫人义女。民国十六年继配宋氏美龄,美国韦尔斯莱大学博士,立法院立法委员,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光绪二十五年己亥二月十二日生。子二,经国、纬国。”

 

后进老祠堂有“蒋氏宗祠”的匾额,有两副柱对,分别是:“根深叶茂繁花荫武岭,源远流长时雨沛锦溪”,“望云思祖德,观水溯宗风”,晓谕子孙要于上承继祖宗遗风,于下要德荫子孙,造福乡里。祖先其仁德如天,所以要仰望如白云。观水是风水术语,水是龙的血脉,水大,龙来长;水小,龙来短。水来处是山的发脉,水尽处龙亦尽,水飞走则生气散,水融注则生气聚;水曲则财禄聚,水直则贫病现,所以要感谢祖先留下了好的风水宝地。蒋介石一生以为自己都在做正确的事业,因为他不但继承自己的族风宗风,也继承了中国最正宗的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传统,然而他还是失败了,并且败得很惨。到台湾后,他终于认识到:“我们此次失败并不是被‘共军’打倒的,实在是我们自己打倒了自己!第一,是内部不能精诚团结,因之予‘奸匪’以分化挑拨的可乘之机。第二,是违反国父遗教,大家不以服务为目的,而以夺取为目的。第三,是丧失了革命的党德,不能以个人自由与能力,贡献于革命大业。第四,是丧失了民族的自信心,不知道民族道德的力量和民族精神的伟大。”他经常失意时回溪口老家,每一次都能汲取力量,东山再起,而最后一次,离开溪口,他去了台湾,并最终没能返回老家,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的灵柩至今暂厝台湾桃园县的大溪镇,虽然同有一个“溪”字,但大溪毕竟不是溪口。

 

宗祠由戏台、连廊和正殿组成。戏台与中门相连,面向正殿,重檐歇山顶,螺旋藻井,对联说:“大文章只此人情物理,名将相无非孝子贤孙。”大殿阶梯式供奉蒋姓先祖灵位,牌位正上方挂有三块木匾,上书“永恩堂”、“乡国望隆”、“寿考咸钦”,廊柱镌刻对联,告诫后人孝敬父母,光宗耀祖,如“远绍函亭正脉,近承金紫家风”。祠堂正殿三面墙上高挂着类似“永思堂”、“报本堂”之类的匾额,这是蒋氏宗族内各房的堂名。武岭蒋氏分为好几房派传,主要是以《周易》中乾卦的“元亨利贞”四德命名的元房(文元房)、亨房(爱敬房)、利房(报本堂)、贞房(永德堂),还有桂花墙门(桂贻堂)、小井头(衍桂房),以及仕修公派传、养子派传等。蒋介石为利房派传。

 

蒋氏宗祠由新老两座祠堂组合而成,总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一九三七年四月,蒋介石的长兄蒋介卿身亡,灵柩停放在“蒋氏宗祠”,四月十四日行丧时,溪口蒋姓族人聚在蒋氏宗祠参加葬礼。两年后的一九三九年,蒋经国的亲生母亲毛福梅被日军侵略飞机炸死,也在“蒋氏宗祠”举办丧事。两侧连廊展出的是蒋纬国的生平事迹和蒋介石勉励小儿子的书信复件。如今,蒋氏宗祠里,除了摆设着蒋氏家族的历史陈迹外,还展出了由国务院台办、新闻办、联合制作反映台湾历史、海峡两岸关系的图片以及解说文字,系统地介绍了台湾历史、两岸关系、中国共产党对台的方针政策等内容,是人们了解蒋氏历史的一大景点。

 

出蒋氏宗祠,顺武岭路西行,步行来到了蒋氏故居丰镐房”,位于武岭路西段,坐北朝南,临街而筑,房前是终年长流不息的剡溪,正对面是闻名的“笔架山”,是蒋介石、蒋经国父子故居,“丰镐房”为房号,其宅名叫“素居”。蒋氏故居的建筑整体布局为传统的前厅后堂,两厢四堂格局。楼轩相接,廊庑回环,墨柱赭壁,富丽堂皇,前庭及左右还有三个花园,厅堂廊庑内布满雕刻彩画,是传统的世家府第住宅。丰镐房占地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共1850平方米,共有49个房间。沿着纵轴线,自南而北,分别为大门、前庭(花园)、内门、前厅、内庭、后堂。其中大门、素居、报本堂、独立小楼为清代建筑,其余为蒋氏1929年扩建。

 

旧时奉化溪口一带有传统习俗,即为祖房立名,且力求古雅,各家住宅都有房名或房号。蒋介石父辈三兄弟,蒋介石的大伯房名为“夏房”,二伯房名为“商房”,蒋介石父亲排行第三,房名为“周房”。蒋父病故后次年,蒋介石十岁,他的哥哥蒋介卿提出兄弟分家。蒋介石分得几间破房,还有24亩田地和一爿竹山,孤儿寡母凄苦生活,饱尝艰辛。母子相依为命,蒋介石也自小养成顽劣强硬性格。

 

蒋氏众长辈议论,嘱其兄弟各立房名。蒋介卿是过继给大伯父做儿子的,沿用“夏房”,蒋介石和他的弟弟蒋瑞青在宗谱中属“周”字辈。王采玉请族人给儿子蒋介石和蒋瑞青分别起房号,按辈份“周”字取名,推及西周文王、武王两位帝王的都城,分别是陕西省的“丰邑”和“镐京”。便从“丰邑”和“镐京”各取第一个字,作为蒋介石和他的弟弟房名,即“丰房”和“镐房”。不久,蒋瑞青病死,由蒋介石兼祧承袭,将房号合二为一,统称“丰镐房”,希望自己的家族也能象西周一样兴旺发达。蒋介石与毛福梅结婚生蒋经国,取乳名“建丰”,领来的小儿子蒋纬国取乳名“建镐”,都由房号起名。因蒋介石一家笃信佛教,经常烧香,吃素念经,所以丰镐房又名“素居”。

 

故居后堂三间为高顶平房,中间“报本堂”为蒋家祭祖宗、拜天地之处,里面供有蒋家四代宗位。报本堂内,雕梁画栋,屋顶正中有福禄寿三星高照堆塑,两边为双龙抢珠。“报本堂”匾额由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吴敬恒于1948年手书。两边柱上楹联:“报本尊亲是谓至德要道,光前裕后所望孝子顺孙”是沙孟海所撰,蒋介石亲手题写。蒋介石题书“浩气长存”锦框悬于堂中。蒋介石回乡第7天,溪口镇迎来了1949年的除夕。当天晚上蒋介石与家人在报本堂吃过晚饭,便独自一人来到丰镐房守岁,房间的灯光亮了一整夜,那一夜极其漫长。这是蒋介石1913年以来第一次在老家度岁,前后36年时间,蒋介石似乎又回到了起点。大年初一清晨,丰镐房内的蒋经国率妻儿老小来到报本堂,给他的父亲蒋介石拜年。在经历过从人生的极致高峰到如今的低潮之后,全家的团圆与热闹让蒋介石更为珍惜。

 

报本堂上方红底金字“寓里帅气”和跋文,1949年4月,蒋介石回乡第83天。在蒋氏祖屋丰镐房内正在举行一场家庭聚会,蒋介石的长子蒋经国迎来了40岁的生日,蒋介石特意命人制作了一桌丰盛的饭菜,饭后蒋介石亲自为儿子题写了“寓理帅气”四个字,并制作成匾额挂于祖屋内。跋文内容为:“每日晚课,默诵孟子养气章。十三年未曾或间,自觉于此略有领悟,尝以‘寓里帅气’自铭.尤以‘寓里’之‘寓’字认深切,引以为快,但不敢示人。今以经儿四十生辰,特书此以代私祝,并期其能切记己体察,卓然自强,而不负所望耳。”

 

走廊两端壁上是两幅彩画,东首是“八仙过海”,西首是“渭水垂钓”。壁上雕刻着取材于西周历史故事中的 “子牙拜相”、“文王拖车”等图像。柱头两侧在建筑上称为“牛腿”(因为形似牛腿)上的木雕,是周文王和姜子牙的历史故事,有子牙犯钓鱼,太子邀请,文王拖车,登坛拜帅等一系列画面。四个柱头的雕刻是《三国演义》故事中的“甘露寺”、“回荆州”、“夜战马超”、“关公战长沙”、“曹操献金”、“斩颜良”等。雕刻手技高超而精致,人物栩栩如生。

 

蒋氏故居前厅为二层三间的小楼,楼上中间是蒋母王彩玉旧居,因蒋母小脚年迈,行动不便,为降楼梯坡度,孝子蒋介石特地为他的慈母建造了只供一个人上下的木梯,一是方便母亲有病的脚,二是不想让别人和他母亲同上同下,楼梯特别窄,方便母亲双手扶栏行走。楼房前厅,下面为接待室和账房先生办公地方。楼上中间房是佛堂,王采玉、毛福梅常在这里烧香念佛,修行积德,亦叫“念经堂”,念经堂两侧是居住房间。

 

东厢房楼上为宋美龄卧室,房内放着西式家具。1945年抗战结束,蒋、宋到溪口,大多住在这个房间。楼下为佣人餐厅。东厢走廊、墙壁雕刻着岳飞故事,有“汤阴遇难”、“拜师周侗”、“校场练武”、“岳母刺字”等画面;中间两根柱头雕刻着《三国演义》故事中的“送皇嫂”、“古城会”。东边楼房,即报本堂东边的三间水泥结构两层楼房,给佣人居住和堆放杂物。

 

西厢房。楼上是蒋介石原配夫人毛福梅卧室。1927年蒋介石与毛福梅解除婚约,毛福梅以蒋介石义姐身份住在这里,仍操持家务。每当蒋介石回溪口时,毛福梅命人用刷子将地板、门堂洗刷得干干净净,蒋介石看后,十分满意,说毛福梅主持家务有方。所以,毛福梅虽然与蒋介石离婚,但一直没离开丰镐房。1937年,蒋经国从苏联回来,蒋介石要蒋经国补办婚礼,新房间就做在西厢房楼上,即毛福梅居住的房间。西厢房楼下是餐厅,

 

西厢房西边有幢独立两层楼房,是丰镐房内仅存的祖传房子。蒋介石两岁时,玉泰盐铺焚毁,其母王采玉把他带到丰镐房,住的就是这所楼房。北伐以后,蒋介石当上国民政府主席,光耀门庭,兴建新宅,唯大门与此屋仍保持原状,而且扩建的新宅,高度不超过它,据说这是为了尊重祖宗、保留风水。

 

报本堂以东小楼是佣人住处,西厢房西面有两间一弄独立小楼,楼上过道与西厢房相连,楼下中间为过道,两旁为帐房和接待室。西边还有六间水泥结构平房,每当蒋、宋回溪口,专供近身人员和蒋介石警卫随从住宿。抗战开始后,毛福梅晚年双腿患血丝虫病,行动不便,曾住在西平房东边一间。1939年12月12日日军飞机轰炸,她被炸死于后门的短墙下。蒋经国闻讯驰归奔丧,哀痛万状,于悲愤中手书“以血洗血”,刻石立碑,誓报杀母之仇。

 

蒋介石与毛福梅结婚,闹了一场笑话。蒋介石还是黄毛孩子,1 5岁就要他做新郎官,而新娘毛福梅已经是20岁的大姑娘。新婚晚上,丰镐房里女主人王采玉最为忙碌,尽管住房破旧,但场面十分热闹。宾客济济,鞭炮阵阵,笑语声声,新郎新娘参拜天地。可是,新郎官蒋介石却跟小朋友一起在门外抢炮仗蒂头。主事人见新郎不在,告诉了王采玉。气得王采玉到处找儿子。找到后,揪着蒋介石的耳朵,硬是要他拜堂。拜堂毕,蒋介石不愿跟新娘“洞房”,要跟母亲睡觉。新房间里新娘焦急地等着。却不见新郎,新娘很尴尬。到了夜深人静,王采玉背着已沉睡的蒋介石走进新房。另一次婚礼,也令人啼笑皆非。即蒋经国从苏联留学回来.带来苏联妻子蒋方良以及儿子蒋孝文。蒋介石要按中国男女婚礼给儿子补办一次仪式。洋媳妇蒋方良不懂中国礼节,在参拜天地时。蒋方良抱着儿子蒋孝文摘掉头上婚纱,到报本堂拜天地,弄得满座宾客哄然大笑。不懂事的蒋孝文,也学着他的父亲蒋经国的样子,捧起双手,跟着乱拜,又引起人们大笑。

 

1937年4月27日下午两时,一辆“雪佛莱”轿车开到丰镐房大门口。在鞭炮声、笑声和呐喊声中,车里走下蒋经国、蒋方良、蒋孝文和陪同人员毛庆祥等人。蒋经国的亲戚毛懋卿、宋周运、竺芝姗及友人江翊民等上前与蒋经国施礼。毛福梅、姚冶诚、蒋瑞春、蒋瑞莲及亲戚毛意凤、张定根、孙薇梅、张月娥、陈志坚、任富娥等人坐在西厢房等待离家已经1 3年的蒋经国归来。有人提议让毛福梅坐在不显眼的角落里,测试一下她儿子认母眼力。当蒋经国走进房间,一眼认出他的母亲毛福梅。他急忙跑到毛福梅跟前喊声“姆妈”,跪在地上放声大哭。毛福梅抱着儿子,也放声痛哭起来。边上人连忙劝阻,蒋方良抱着蒋孝文走过来见过婆婆,毛福梅接过孙子,悲喜交加,收住泪笑道:“我们母子团圆是喜事,是喜泪。”

 

蒋介石喜欢花木和彩灯,丰镐房周围栽有七株银杏,“素居”门外栽有两棵紫玉兰,院子中间有两株桂花,房子和围墙之间辟有两只花坛,四周走廊挂有古式宫灯,把房子点缀得古朴幽雅。

 

蒋家面临剡溪的大院右侧,有一个"周顺房千层饼店",嵌在蒋家大院的一角,显得有些另类。原来是当年蒋介石发迹后,准备把老家的旧房子拆掉扩建,需要拆迁周围的26户人家,其中25户接到拆迁通知后纷纷搬走了,唯独一户是和蒋介石同年出生的儿时伙伴周云生,不肯搬走,并传话给蒋介石:“现在瑞元(瑞元是蒋介石的小名)当皇帝了,他让我搬,我不得不搬”,却执意要让蒋介石本人来亲自和他谈搬迁的事,蒋接到手下人的报告后,并没有难为这位昔日邻居,听后叹了一口气说:“迁不迁由他去吧。”于是,这个"周顺房千层饼屋"就这样保留下来了,因为敢叫板蒋介石,“周顺房千层饼屋”有了一个“民国第一钉子户”的称号。蒋介石因此丰镐房就单单缺了这一角,正位于东南方。而蒋介石最后兵败退守至台湾,正位于大陆东南角。也许正是当年的一时之仁,为自己留下了退路。

 

从丰镐房往西不远就是玉泰盐铺,它位于武岭路中段簟匠弄口,为原国民党总裁、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的出生地。据《蒋氏宗谱》记载,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农历九月十五日,蒋介石出生于玉泰盐铺楼上。清穆宗同治十年(一八七一),由蒋介石祖父蒋玉表(又名蒋斯千)开设。店房分前后两幢,前幢楼下店面三间,楼上家居,后面一幢是作坊。售盐、酿酒为主,兼营大米、菜饼、石灰及杂货等,后由蒋介石父亲蒋肇聪继承经营。

 

蒋介石出生后,盐铺曾两次失火,一次遭受白蚁腐蚀。据1948年重修的《武岭蒋氏家谱》第三册记载:“清光绪十四年,公 (指蒋介石) 2岁,肃庵公由玉泰迁居报本堂之西厢房”。迁居的原因是蒋肃庵 (蒋介石父) 经商之处玉泰盐铺被火焚毁。蒋肃庵死后,蒋介石的母亲王彩玉系蒋肇聪第三任妻子(系填房),在蒋介石9岁时,其同父异母的袍兄蒋介卿主持兄弟分家,仅给王采玉蒋介石母子分了很少田产,蒋介卿得重建后的玉泰盐铺,蒋介卿在宁波江海关监督卸职后与子女也曾在此居住。一九一九年前后,因蒋介卿外出谋事,盐铺一度歇业。一九二一年再遭火毁。现存建筑为蒋介石在1946年改建成为石库墙门院落,大门为石砌框架,门额上书蒋介石亲自命名的“清庐”宅名,大门西侧界墙刻着蒋介石题写的“玉泰盐铺原址”六个大字,外有围墙,一如当年原貌。玉泰盐铺现有前后两进楼房、平房各三间,另有厨房、厕所等附属建筑,占地716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小楼与平房里面设柜台、盐桶,悬挂反映蒋介石身世的各种历史图片、照片等。

 

摩诃殿坐东朝西,为1931年蒋经国之母毛福妹出资建造,作为她与蒋家女眷拜佛诵经的佛殿。内供奉武岭蒋氏二世始祖摩诃太公蒋宗霸,五代后梁时曾任明州评事,后隐居,笃信佛教,拜奉化岳林寺布袋和尚契此为师,常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自称“摩诃居士”溪口人尊称他是“摩诃太公”,晚年在宁波鄞州东乡小盘山创办了弥陀寺,为小盘山弥陀寺开山始祖,死后葬于寺旁,筑有塔墓,蒋介石曾多次前往祭扫。摩诃殿黄墙青瓦,粉壁赭廊,两厢置楼屋各11间,殿后天井,卵石铺面,旁古樟3株。大殿内正面塑着蒋宗霸的立像,两边墙上悬挂着摩诃殿史迹及蒋介石祭祖扫墓的照片。东边的一幢平房内,陈列着毛福梅与蒋氏父子的生活照片。摩诃殿的东侧空地,是毛福梅的墓地。这位蒋经国的生母是奉化岩头村人,生于1882年,1901年与蒋介石结婚,1910年农历3月18日生下了蒋经国,1939年12月12日遭遇日本侵华战机轰炸罹难于丰镐房后门。1946年冬,在蒋经国操办下,毛氏正式下葬于此。  

 

溪口博物馆最初以溪口名胜武山庙为馆址,是一家浙东民俗专题博物馆。经奉化市政府同意,溪口旅游集团筹资在武岭西路“玉泰盐铺”西侧新建溪口博物馆馆舍。馆名由蒋纬国先生题写。馆内分为四个基本陈列室:《仙灵雪窦 ——“四明第一山”人文品读》、《烟云武岭——蒋氏父子史事诠释》、《风情剡源——民国时期民俗展示》、《瑰宝遗韵——馆藏文物精品荟萃》。

 

这是一座属于溪口武岭蒋氏族人的牌楼,立于牌门路南侧,建于明永乐18年。原为石柱斗拱木结构牌楼,毁于1956年强台风。按照溪口蒋氏的习俗,凡是蒋家的姑娘出嫁,新媳妇进门,老者过世出殡,都要在这牌楼下面经过。现在的石牌楼是1999年重建的。别地方的牌楼,柱子的正反面往往刻有许多楹联文字,而这个石牌楼上只有八个字:正面:“奕叶流芳”,背面:“函亭世泽”。意思是溪口武岭蒋氏是一个焕发着华丽神采的宗族,世代流传着美好的名声。

 

溪口是蒋氏父子的故里,奉化溪口作为蒋介石的故里,本身就充满了几分神秘感。20世纪初叶从溪口走出去的蒋介石,渐成为中国近现代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时至今日,溪口镇保存完整的民国史迹仍有22处,且古镇总体格局保护良好,被称为“民国第一镇”历史变迁,《蒋介石日记》最近在海外面世,其中关于溪口生活的记载,更增添了许多生动的细节。一般来说,这类故居的主人的意义远远大于建筑物,背后的那些人、那些事,若是能给观者以触动,不管意识形态如何,蒋氏父子在中国历史上无论如何也是无法绕过去的。就要离开溪口了,回首再望一眼这片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如同斑驳的水泥地、粗壮的大树,这里除了风水之类的地理传奇、浓重的政治色彩,还是国人记忆中挥之不去的影像记忆,历史功与过,谁人来评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无数昔年父老,从这里走了。蒋氏走了不再回来,许多乡人走了不再回来。故人远游已久,留下故地让后来者慨然生情。故土之思、黍离之悲,从未因时间流逝而淡薄。从溪口返归,途中相伴随的,有涓涓流淌的剡溪与岸边参差的细柳。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过往的年月如同逝水,流过去,抵挡不住。身边剡溪水奔流不息,数千年如一日,然而物是人非,徒然惹得人抚今追昔,思绪万千了。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浙江宁波奉化溪口蒋氏故居游记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